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En
华师、华科科传硕士赴省科技新馆展示中心实训
发布时间:2015-11-20

(通讯员 曹小伟)11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2015级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起来到了位于九峰山下的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展示中心进行第二次科普实训。本次实训的主要内容有:观看省科技馆新馆专题片、科技大篷车展示和听报告,旨在加深同学们对科技馆建设及运营模式的了解,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作为未来科传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午,同学们首先观看了科技馆建设专题片和新馆建筑信息模型(BIM)宣传短片。新科技馆将科学、人文、和自然相融合,以“现代、恢弘、人文、生态”为理念,设计了“人之上升”、“希腊奇迹”、“天工开物”等十个主题展厅以诠释科学的历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同学们观看了科普大篷车演示并参与科技互动展品的实验操作,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的运营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讨论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纷纷向科技馆专业老师请教,如“科普大篷车里的科普展品如何分类?”、“青少年学生看不懂说明牌上的解释怎么办?”“对较冷的不受欢迎的展品采取什么措施提升人气?”等,科技馆老师耐心地做了解答。同学们也积极地为流动科技馆建设建言献策,如搭建互联网平台以展示科普小实验、为展品添加二维码、配备图书等,受到科技馆方面的肯定和赞赏。省科协副主席、实训导师冯芊在最后总结中强调,流动科技馆展览只是教育形式而不是目的,旨在唤醒孩子们的科学意识,让他们“带着一个问题来,带着十个问题走”,激发青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寻找答案的探究精神,这才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题中之义。

C:\Users\Cheng Mingliang\Documents\Tencent Files\1969886749\Image\C2C\60E27A3F3A6C46A27CEF7032E844BCF2.jpg C:\Users\Cheng Mingliang\Documents\Tencent Files\1969886749\Image\C2C\E8DD43EECCFCEAB6C954C31E6D80F1C6.jpg

下午,冯老师为大家做了题为“公民科学素质监测及其指标”的报告。他首先以“什么是判断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这一问题着手,启发同学们思考,进而引入“米勒体系”的概念,并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解读米勒体系。在此基础上,冯老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阶段米勒体系在中国的应用的合理性问题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的影响。他指出,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国情,应以米勒体系为框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分层评估系统,体现“本土关怀”。并强调,确定测评标准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这一手段优化和调整评估策略,提升公民意识,使具备基本公共科学素质的人群不断扩大,具有国际可比性。此外,他还就“公民素质的测量是如何实施的?覆盖的范围情况?”等问题做了分析。报告中,冯老师以“什么是‘两弹一星’?”的问题随机测试了十名同学,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都没能准确答出。他告诫大家,作为未来的科学传播人才,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才能担负起提升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重担。

C:\Users\Cheng Mingliang\Desktop\ppt\IMG_20151120_122324.jpg

实训结束后,大家表示又有了新收获,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对流动科技馆建设有了新理解。表示以后在学习中要增加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将专业课学习与科技馆建设相结合,珍惜每一次实训机会,提升专业能力以适应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