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En
第二十期“百村讲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3-09-23

922日晚,中国农村研究院第二十期“百村讲坛”在9号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石挺研究员,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副院长邓大才教授以及刘义强副教授、熊彩云副教授、郝亚光副教授等出席。

本期讲坛主题为透过农民行为看三农。四位12级基地班的同学根据暑假调研的发现,为大家讲述了不同村庄背景下的农民行为表现、变化及思考。

赵佩同学以湖南江永县高家村为例,讲述了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民上访出现从“维权性”向“谋利性”变化的新趋势。她从国家政策、村干部和农民三个维度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赵佩认为,取消农业税后,在处理农民上访问题上,可以适当加强乡村治权,平衡好中央、地方、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胡露同学则探讨了湖北嘉鱼县马鞍山村的“经纪人+农户”的农民合作新形式。她介绍了马鞍山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分析经纪人带动农户的运作模式,并特别关注了农民的角色扮演及反应。最后,她提出了从内外两个方面推动村民合作。

杨玲同学汇报的主题是“贫困循环中的农民行为变化”。她从自然环境、政府行为和农民自身三个角度,分析了该村的贫困现状及原因。杨玲指出,农民的行为建立在一种生存理性的基础上,并且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

卢倩楠同学对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进行了再研究。她发现,在低流动、高发展的江村,村民们的公共参与较为淡漠。她描述了江村政治参与冷漠、公共责任意识淡薄和公共生活缺乏现象,认为这是“公共精神的缺失”。最后,她总结道,经济上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政治参与的发展。

针对四位同学的报告,刘义强副教授认为:对于新时代的农民行为,应把握住“疏导、谋划、转变、协调”四个关键词。即要疏导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谋划好小村庄与大市场之间链条的构建;转变贫困村发展思路,通过外引和内延,打造新思路;协调好政策、发展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徐勇教授对此次讲坛进行总结。徐勇教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简洁干练的讲述风格,以及在方法论上对问题意识的把握能力。同时,他指出同学们仍需要有专题意识,不仅要做到见“树木”,还应见到“森林”,对现象进行深度挖掘,揭开表象背后的实质。徐勇教授认为,四种现象、四种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 “算计”二字,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自私”、“自利”心理。针对贫困循环中的农民行为变化,徐教授认为关键是要弄清贫困再生产机制,只有弄明白了原因是什么,对策才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后,徐勇教授以打麻将中的“零和博弈”为例,形象地给大家阐述了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当前需构建生活公共体、利益公共体和文化公共体。

本期百村讲坛以四个案例展示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民行为的新特征,引发了同学们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也为大家今后的学习、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