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和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高等研究院向各位前来学习的同学表示热烈欢迎!
各位是高等研究院首次独立招生进来的学生。高研院首先姓“高”,是集研究高地、人才高地、成果高地、服务高地和交流高地为一体的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正因为是高地,因此集聚我们学校文科最优势的力量。院长是学校党委书记马敏教授,学校三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一个文化部研究基地的负责人分别担任副院长,负责日常事务的副院长是教育系统资深的社科处长,办公室副主任是学校最年轻的副处长之一。
研究院以研究为主。研究需要人才。高研院主要培养研究生高级人才。高研院与其他院系有什么不同呢?5个词,10个字:
一是交*。现代学科发展趋势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和融合,改变以往学科之间壁垒,形成新的学科优势。高研院就是适应这一学科发展趋势而成立的,其定位首先就是交*和跨学科,有很强的目的性。高研院的人才培养导向非常明确,就是适应学科交*和社会需求。用一个电影的名称说就是“私人定制”。如我们的农村基地班就是适应农村调查和研究,适应政府对农村的治理需要而设立的,我们的国家文化产业班就是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设立的,我们的科学传播专业是适应科学传播事业发展需要设立的。这种培养模式就是改变以往学校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二是开放。现代科学发展愈来愈要求按照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组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知识生产方式和组织体系要遵循知识生产的特点。而目前的知识生产带来很强的行政化,学校是副部级、司局级,院系是处级,科学管理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行政管理具有自上而下的命令性和利益性,相互封闭。高研院与一般院系不同,其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开放性。根据人才培养目的设立课程,根据课程选择老师,根据老师的教学绩效决定是否续用。因此,我们的老师不仅是某个院系的,而且是全校的,甚至是全国的和全世界的;不仅有高校的,而且有政府的,还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社会人士等。这样就可以大大丰富同学们的研究视野,优化思维模式,改变知识结构。
三是能力。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对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知识堆积,甚至知识重复堆积。昨天是中秋节。从幼儿园开始就读“床前明月光,”到大学生还在背“低头思故乡”。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家,就是知识面太狭窄,太多精力用于重复性,而不是有用性。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汉字听写大全”,我一方面为孩子们的超强记忆而叹服,另一方面又在想重复记这些永远也不会用的字词有什么用呢?我们高研院的人才培养在于有用,对研究有用,对社会有用,着重于能力。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调查能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当今是一个能力天下,谁有能,谁强。有能力你选择岗位,无能力岗位选你。今年农村基层班的农推学生,学制仅两年,专业是名声不佳、用人单位连简历都不屑一看的“农推”,但实现了百分百就业,且有的人有数个岗位供他选,有的直接攻读博士,连教育部都没有先例可循。
四是平台。传统的人才培养为什么只是知识教育呢?因为其教育空间就是教室,就是老师。而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平台。我们高研院是一个提供平台的地方,它自己不生产知识,但为生产知识的人提供平台,让大家在平台上各显神通。因此,我们的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听讲,更重要的是在各个平台上培养和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我们的农村研究需要读书,还要参与“百村观察”平台的田野调查,参与中国农村数据库平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参与地方治理方案的设计,也参与日常学习和生活自我管理等。记得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高研院给大家一个平台,能力就可以我们自己。
五是试验。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试验中前进的。高研院是学校文科发展的一块“试验田”。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具有试验性质,就是探索以往没有过的新路子。大家是试验品,更是试验的参与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要改变固化的思维,将被锁定的思维解放出来,勇于探索;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努力完善和提高。
最后预祝各位同学能够成为高研院这个人才培养高地的模范和表率!
谢谢大家!
高研院常务副院长 徐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