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En
华师大2014级科传硕士赴武汉市科技馆实训
发布时间:2014-10-27

1023日,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14级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硕士研究生赴武汉科技馆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主要为参观武汉市科技馆新馆建设工地、老馆和进行座谈交流。省科协副主席冯芊,市科协副主席陈光勇,省科技馆馆长王汉祥、副馆长黄凯,市科技馆馆长马华、党支部书记刘青、副馆长张定礼等出席座谈会。

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位于汉口江滩边上的市科技馆新馆建设工地。张定礼副馆长和办公室瞿胜清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新馆内外布局情况。新馆由武汉港客运大楼改建而成,馆内总体由“自然”和“创造”两个板块构成,分为序厅、宇宙、生命等十个展厅。馆外部分场地将用于临展活动。其中最具创新性的是舰船世界展区,位于长江边,通过三座栈桥与科技馆主楼相连。参观者可在该展区参观停泊于长江边上的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该展区同时也是军事教育基地,在全国同类科技场馆中属于独创。通过参观,同学们对武汉市科技馆新馆的建设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随后,同学们前往位于江岸区赵家条的市科技馆老馆。在馆内辅导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科技馆“儿童乐园”、“机器人世界”、“力学与机械”等十大展区,了解展品原理并动手操作,加深了对该馆展教理念的理解。同学们还观看了4D电影《蝎子王归来》,在体验到科技馆娱乐性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下午的交流座谈会在市科技馆老馆会议室召开,由马馆长主持。会中,刘青书记和张定礼副馆长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老馆的基本情况、运行情况和向公众开展教育的情况等。马馆长对新馆概况、建设进展情况、新馆特色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作了专题报告。她谈到,在省市政府和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超5亿元的武汉科技馆新馆将于2014年底竣工。新馆项目设计方案确定为“舟之韵”,方案力求保留客运楼建筑原貌的同时融入科技元素,实现科普功能与历史风貌展示有机结合,提升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带的旅游品质,以“创新扬帆,科普远航”为主题,以“天问”为展示主线,以“四见”(见物见人见智慧见精神)为展示理念,以彰显地方特色为亮点,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科技馆。

在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如何把握科技馆的特色性和普适性”、“如何平衡展品趣味性和科普性”、“怎样面对科技馆免费开放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马馆长认为,科技馆应该避免“千馆一面”的情况,应凸现特色,把特色做到极致;科技馆不同于一般的游乐场所,首先是科学性,还包含有趣性、易懂性、时代性、休闲性,面对全体公众,能够满足各个年龄层次参观者的需求;科技馆免费开放只针对部分人群和一些场馆,并不是全面免费,设置低价票是有必要的,可起到分流作用,让真正想参观科技馆的人有良好的参观环境。省馆黄馆长指出,科技馆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个馆内囊括所有专业的科学知识,作为科学传播的有效载体,只要朝着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公众科学的世界观的方向努力,就完成了一个实体馆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市科协陈光勇副主席祝贺同学们选择了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专业,他指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同学们赶上了科普建设的黄金时期,该专业前景广阔,同学们要抓住机遇。他建议同学们扎实学好理论知识、针对性地培养能力,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技馆志愿者服务。

省科协副主席冯芊最后对此次座谈讨论进行了点评。他说,各级科技馆是科学传播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应注重合作;科技馆建设中注意把握好区域特色和受众的定位,将展、教结合;市科技馆新馆是主题展的典型案例,其展陈设计最大的特征是“旧房改造”,根据客观条件进行布展,在第二产业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大背景下,今后将会大量出现将旧房旧区改造为科学传播平台的案例,应引起重视;科技馆的市场化运营是大问题,应结合中国实际看待免费开放,无论免费开放还是市场化运营,应控制运营成本。他最后强调,同学们一定要把课堂学习与实训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为期一天的实训结束后,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但了解了武汉科技馆办馆理念、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学传播活动的特点、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新馆建设规划、未来科技馆走向等情况,而且对科技场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促进了同学们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